关于全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设想和实现途径(下...
磨刀霍霍网
2025-04-05 16:21:58
不给廉租房又强拆贫民窟的做法越来越难持续。
进入专题: 经济泡沫 。如果去泡沫化进程持续,新问题是在融资有效需求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否则经济将过快由通胀转向通缩。
当前,上游价格正出现明显回落——1月的P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1%。这在2011年三四季度的确出现,并且引致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严重短缺。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84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5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亿元。1月CPI为4.5%,根据现行存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负利率仍然存在,脱媒和表外融资成为供求双方愿打愿挨的选择——存款赔钱但投机风险高。一是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增速差超过9个百分点,意味着投机性货币需求大幅消退。
中长期贷款反映的是大项目投资,短期贷款更多地体现为实体经济的活跃度,同时意味着金融稳定性的好转——金融部门不会因为过多的长期融资引致过高的违约压力。近期的金融形势则证明,我们的货币需求正在收缩。资源配置应该由企业来主导,技术进步也应该由企业来推动。
国民经济由这样的国企主导,能实现技术进步吗?民营企业已经占了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尤其在对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出口部门,占了80%。如果不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国将面临全面的经济危机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维持现状?还是克服阻力深化市场化改革?近日,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中心共同提出的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警示,如果不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国将面临全面的经济危机。但政府干预太多,没有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民企做不大、做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国企既没有创新的动力,又没有创新的能力。
在有些地方,民企与国企并没有取得相同的地位。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进入 梁小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市场化改革 。
我们来看现在两种企业类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状况,找出企业无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原因。这种高增长并没有持续性,而是高增长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但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如果国企亏损了,政府则给予慷慨的补贴。
但为什么认识没有变为行动?这就在于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从全国来看,尽管国务院发布了三十六条和新三十六条,但实际上仍难进入国企控制的行业。所以,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适于市场经济的政治制度,技术进步云云就是一个乌托邦之梦。从国企来看,赚钱是自己的,赔钱是国家的,何乐而不为?从某些民企来看,官商结合是他们最小的利润最大化之路,何必去创新?这个特殊利益集团的人数并不多,但他们掌握了权力。
当然,这种父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国企必须听政府的话,接受各种约束。甚至它们被逼搞点体制外融资,也会以非法融资罪而受到毁灭性打击。
但是近年来,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社会矛盾激化成为突出的问题。维持现状是倒退,但历史没有退路。
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如果我们把1978年开始的改革称为第一次转型,那么,现在就是第二次转型,或再转型。究其根源仍在于政府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职能。从政府官员来看,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设租、寻租,实现权钱交易什么叫必须住校?这是指:在县城读高中的学生,不管家庭是不是在县城,为便于管理以及让学生安心学习,一律住校。一个劳动者离开中等学校后,如果只能进入次等劳工市场从事收入少的职业的话,那就只能沦为低收入队伍中的一员。
农民兴办的每一个家庭菜棚、家庭果园、家庭养殖场、家庭林场,实际上都是小微企业。例如,农村受完义务教育外出做工的农民工,通常只能进入次等劳工市场,从事收入少的职业。
高中一律在县城办,必须住校。有更多的教育投入,就能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使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走向均衡,使农村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使农村的学生能受到较好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什么叫可以住校?这是指,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的学生、农村中有亲戚居住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的学生,听其自愿:住校还是不住校。根据人力资源经济学中的二元劳工市场理论,劳工市场分两类,一类称为上等劳工市场,其中的职业被认为是收入多的职业,另一类称为次等劳工市场,其中的职业被认为是收入少的职业。
农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从人力资源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提高教育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此,除了给农民以专门的技术培训以外,还应当予以金融上的支持。住校所需的食宿费用,凡贫困家庭的孩子都由政府给予补贴,直到全部免费。
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同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和缺少社会垂直流动渠道有关。
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反映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第三,为了让农村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学习,应多办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使他们有较好的谋职能力,并能循着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要知道,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在增量调整的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小学(或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律在县城或乡镇所在地办,学生可以住校。
即使不少农民工进入所谓的收入少的职业,也要设法让他们的工作条件变得较好,还要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业余学习机会。这种设想是可行的,有利于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提高。收入少的职业则恰恰相反:不仅工资低,而且福利少、发展前途有限,而且从事的是简单的、重复的体力劳动,学不到东西。核心提示:3月10日,政协委员厉以宁在会议上表示,现在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同样可以增长才干,增长知识,提高技术。第二,根据某些地方财政较为充裕的县级政府的规划,今后村里只办幼儿园,至多办小学低年级(因为孩子太小)。
不要认为收入少的职业永远是如此,收入少的职业的工作条件是可以变化的,学习机会是可以创造的。社会阶层固定化,形成职业世袭化。
第五,简单的体力劳动总是要有人来从事的。这样,他们虽然仍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也会增加。